自己做葡萄酒的方法
自酿葡萄酒饮用不仅可避免喝到假酒,保健心脏,还可促进食欲、抗氧化、抗癌杀菌,是自制饮品的上佳选择。自酿葡萄酒分为选料、清洗晾干、除梗破碎、加糖、装罐酿造、二次酿造、装瓶存放等等多个步骤。下面一起来熟悉一下酿制所需材料和流程:
所需食材
- 主料:
- 葡萄3500g
- 辅料:
- 白砂糖1200g
做法 共14个步骤
1.准备葡萄。
2.用剪刀把葡萄一个个剪下来,只留短短的一个小把儿。葡萄蒂处已经松动或者表皮有破损的,都要拣出来。剪好的葡萄放进水里冲洗干净。不要过分揉搓。
3.洗好的葡萄摊在帘子上放通风处晾干。
4.晾好的葡萄,收集到盘子里。
5.称量好要用的白砂糖,准备好大一点的无油无水的容器。
6.戴上一次性手套,把葡萄的小把儿左右晃一下,把里面的那部分梗儿拽出来。(听说这个小把儿会使葡萄酒口感发涩,不想去掉也可以的。)
7.把葡萄捏烂,放到容器内。
8.放一层白砂糖。
9.放一层葡萄后,倒入一层白糖,如此一层葡萄一层糖,直到所有的葡萄和糖用完。
10.葡萄的量不要超过容器容积的三分之二,以免发酵时 产生的气体膨胀,顶掉盖子。
11.最后,用保鲜袋蒙上,盖上盖子,用胶带缠结实,以防发酵时,顶开盖子。
12.把容器放到阳台上,晒几天,就会慢慢变红,有很多气泡往上冒。
13.这是第六天的颜色。
14.一个月后,可以把上面的葡萄皮和籽等过滤出来,过滤时所用器具也都要消毒。 时间越长,酒味儿越浓。
自己做葡萄酒怎么做法可以喝吗
有的朋友会买很多葡萄,然后自己精心酿造葡萄酒,等过年过节的时候,再拿出来招待亲朋好友。很多人选择自己酿葡萄酒,认为干净卫生,喝起来放心,而且喝起来甜甜的,比起市面上的很多红酒,更加美味可口。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?
爆炸,中毒……关于自酿葡萄酒发生悲剧的新闻层出不穷,这究竟是危言耸听还是确有此事?我们先不着急回答,而是通过以下四个问题,给大家解释这个问题。
想要酿造,先了解酿造的原理!
以前人们通常认为葡萄酒的诞生,是受到神或者是大自然的恩赐,因此从水果可以变成能够让人喝醉的酒。然而在19世纪的时候,法国的一位著名的生物学家路易巴斯德,在帮一个酒厂解决发酵困难的问题时,发现了酵母这种微生物,因此发酵的秘密也被公示于天下。发酵的这个过程,实际上就是糖加酵母生成了酒精和二氧化碳。
糖:来源于葡萄的果肉部分,是葡萄成熟的标志性的成分。
酵母: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环境中,包括空气、田野等等。它们通过摄取糖来维持自己的基本的生存能力,进而产生酒精、二氧化碳。
酒精:葡萄酒重要的组成部分,也是我们能够喝醉的主要原因。同时,酒精的含量与葡萄的成熟度有一定的关系。
二氧化碳:酒精跟二氧化碳都是酵母的代谢产物。
喝起来发甜的葡萄酒,是加了冰糖?
了解过自酿葡萄酒的朋友,想必都听说过“一层葡萄一层糖”的酿造秘籍,这样酿出的葡萄酒甜甜的,才更加好喝。那么葡萄酒中的糖分,真的是通过加糖留下来的?
前面我们讲了发酵的秘密,酵母这种微生物通过消耗糖来进行新陈代谢,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。这个过程中,如果酵母把这个糖全吃完了,转成了酒里面的酒精,那么这种酒是不含糖的,我们称之为干型葡萄酒。如果酵母没有把糖吃完,就有很多糖会保留下来,就会产生所谓的甜型或者半甜型的葡萄酒,比如 “液体黄金”贵腐葡萄酒和德国产生那种半甜型葡萄酒。
甜型或半甜型葡萄酒
所以,葡萄酒中的甜度绝对不是外来添加的,而是葡萄本身未代谢的糖分。我们自己添加的糖分,大量的残留在葡萄酒中,容易滋生细菌,代谢产生甲醛等有害物质,严重可以导致失明。
二氧化碳是甜蜜的泡泡,还是隐藏杀手?
酵母在代谢糖的时候,吃的饱饱的然后打嗝,二氧化碳就出来了。在酿造过程中,如果我们把二氧化碳全都放掉,这样就会产生静止葡萄酒,比如干红干白。另一方面,如果我们想办法把这部分二氧化碳储存在酒里面,让它不会跑掉,就会产生令人愉悦气泡。我们常见的起泡酒比如著名的香槟,就是用这种方法酿造的。
起泡葡萄酒
但值得注意的是,二氧化碳在发酵中可是危险份子,稍不留意就容易出现安全事故。家庭自酿葡萄酒通常选用密闭的玻璃容器,当二氧化碳浓度过高的时候,容器内压力过大,很容易出现爆炸的情况,造成人身安全问题。甜蜜的泡泡,瞬间成了致命的隐藏杀手。如果二氧化碳浓度过高,很容易出现二氧化碳中毒的情况,当然这种情况常见于工作车间。
自酿葡萄酒爆炸的新闻
你家里有二氧化硫吗?
我们观察酒标的背后或者正标,经常会见到二氧化硫的标识。酒中含有微量的二氧化硫,能够保障酒长时间储存,而不会被微生物感染,甚至起到抗氧化的作用,这在食品领域非常普遍。
但是,我们家庭自酿葡萄酒时,因为缺少二氧化硫的保护,不能起到抑制细菌的作用,这时候富含营养的葡萄汁,就成了它们的温床,产生大量甲醛等有害物质,喝了之后,后果可想而知。所以劝大家喝之前要三思呐!!!